1.盘状红斑狼疮
主要侵犯皮肤,是红斑狼疮中最轻的类型。少数可有轻度内脏损害,少数病例(约5%)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皮
红斑狼疮肤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缩、低洼,整个皮损呈盘状(故名盘状红斑狼疮)。损害主要分布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轮及头皮,少数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粘膜也可受累。多数患者皮损无自觉症状,但很难完全消退。新损害可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变,损害疏散对称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损害可融合成蝶形。盘状皮损在日光暴晒或劳累后加重。头皮上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脱发。陈旧性损害偶而可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
2.深部红斑狼疮
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同样是中间类型的红斑狼疮。皮肤损害为结节或斑块,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组织,其大小、数目不定,表面肤色正常或淡红色,质地坚实,无移动性。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颊部、臀部、臂部,其次为小腿和胸部。经过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治愈后遗留皮肤萎缩和凹陷。深部红斑狼疮性质不稳定,可单独存在,以后即可转化为盘状红斑狼疮,也可转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与它们同时存在。
3.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本病是一种自身
红斑狼疮免疫性疾病,能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在患者的血液和器官中能找到多种自身抗体。一些具有遗传因素的红斑狼疮患者,在某些外界或人体内部因素作用下,如病毒感染、日光暴晒、精神创伤、药物、妊娠等促发了一场免疫应答,从而产生多种抵抗自身组织的抗体和免疫个、复合物,引起人体自身组织,如皮肤、血管、心、肝、肾、脑等器官和组织,治疗不当易反复发作,每次复发都有可能加重病情。
欢迎点击飞华健康网红斑狼疮专题:http://www.fh21.com.cn/pifu/hblc/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复杂的血管性疾病,根据病变部位和血管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硬脊膜动静脉瘘、脊髓动静脉畸形、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脊髓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脊髓静脉畸形五种临床类型。硬脊膜动静脉瘘主要发生在硬脊膜与脊髓交界处,脊髓动静脉畸形则涉及脊髓内的动脉和静脉异常连接,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血管窦状扩张,脊髓毛细血管扩张症则是毛细血管异常增生,脊髓静脉畸形则涉及静脉系统的异常扩张。这些类型在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上各有特点,需根据具体类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1、硬脊膜动静脉瘘:硬脊膜动静脉瘘多发生于胸腰段脊髓,可能与外伤、感染或血管发育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和排尿困难。治疗上可通过介入栓塞术或手术切除瘘口,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和地塞米松片0.75mg口服。
2、脊髓动静脉畸形:脊髓动静脉畸形多位于颈段或胸段脊髓,可能与遗传因素或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常表现为突发性瘫痪、感觉障碍和疼痛。治疗上可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或显微外科手术,常用药物包括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和甲钴胺片500μg口服。
3、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胸段脊髓,可能与血管发育异常或外伤有关,通常表现为渐进性神经功能障碍和疼痛。治疗上可通过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维生素B1片10mg口服和维生素B12片500μg口服。
4、脊髓毛细血管扩张症:脊髓毛细血管扩张症多发生于颈段或胸段脊髓,可能与遗传因素或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常表现为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疼痛。治疗上可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或显微外科手术,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和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
5、脊髓静脉畸形:脊髓静脉畸形多位于腰段脊髓,可能与静脉系统发育异常或外伤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和排尿困难。治疗上可通过介入栓塞术或手术切除,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片2.5mg口服和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000IU皮下注射。
脊髓血管畸形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高脂肪、高盐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定期复查和遵医嘱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对康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