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根牙是否需要拔除需根据牙齿保留价值和口腔健康状况综合判断。残根牙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牙体修复治疗、根管治疗后桩冠修复、拔除后种植修复等。
1、牙体修复治疗当残根牙缺损范围较小且牙根稳固时,可采用复合树脂或嵌体修复。适用于龋坏未达牙髓、牙周组织健康的残根,修复后可恢复咀嚼功能。治疗前需拍摄X线片评估牙根长度及周围骨质情况,修复后需定期检查修复体密合度。
2、根管治疗后桩冠修复对于牙髓暴露但牙根完好的残根,需先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随后采用纤维桩加固并制作全冠修复。该方式能保留天然牙根,避免邻牙移位,但要求剩余牙体组织高度超过3毫米,且根尖周无大面积阴影。术后可能出现桩核松动或根折风险。
3、拔除后种植修复当残根牙根折裂、根尖病变严重或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时需拔除。拔牙3个月后若骨量充足可行种植修复,种植体能有效防止牙槽嵴萎缩。但患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或颌骨发育未完成者不宜立即种植,需先进行骨增量手术。
4、过渡性活动义齿对于暂不具备修复条件的残根牙,可制作隐形义齿或精密附着体义齿过渡。适用于多颗残根需分期治疗、全身状况不宜手术或经济条件受限者。活动义齿能维持面部外形和基本咀嚼,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基牙负荷过重。
5、保守观察处理无症状且不影响咬合的残根牙可暂缓处理,特别是高龄患者或患有凝血功能障碍者。需每半年拍摄牙片监测根尖状况,日常使用含氟牙膏预防根面龋。若出现自发痛、牙龈脓包或牙齿松动需及时干预。
残根牙患者应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每日使用牙线清理邻面,定期进行专业洁治。吸烟者需控制吸烟量以减少种植失败风险,糖尿病患者应优先控制血糖后再行修复治疗。所有修复方式均需在口腔专科医生全面评估后实施,修复后每年需复查1-2次,通过CBCT检查骨结合情况。出现修复体破损、基牙疼痛或种植体周围黏膜发红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