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这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HBV感染后,病毒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长期感染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1、病毒特性: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主要感染肝细胞。病毒基因组为部分双链DNA,能够在肝细胞内长期存在并复制。病毒的复制过程中会产生病毒蛋白,如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这些抗原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是另一个重要途径,感染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性接触传播也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3、病毒复制:HBV进入肝细胞后,病毒DNA进入细胞核,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作为病毒复制的模板。病毒RNA通过逆转录过程生成新的病毒DNA,同时产生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和病毒颗粒在肝细胞内组装,释放到血液中,感染其他肝细胞。
4、免疫反应:HBV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攻击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表现为肝炎症状。慢性感染时,免疫反应持续存在,导致肝脏长期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5、病毒变异:HBV在复制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尤其是逆转录酶区域。病毒变异可能导致抗病毒药物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常见的变异包括前C区变异和C区启动子变异,这些变异与病毒复制水平和疾病进展有关。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饮食上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和新鲜蔬菜。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肝脏功能。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使用恩替卡韦片0.5mg每日一次、替诺福韦酯300mg每日一次或拉米夫定100mg每日一次,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