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1级存在很高危组,需根据合并症和靶器官损害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高血压1级是指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但高危组的判断需结合其他因素。高血压的危险分层主要依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合并症。高危组通常包括以下情况:年龄大于55岁、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等。若患者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左心室肥厚、颈动脉斑块等靶器官损害,即使血压仅为1级,也可能被归为很高危组。
1、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3.9kg/m²;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2、药物治疗需个体化选择。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适用于大多数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对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更有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可作为ACEI不耐受的替代选择;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螺内酯适用于老年或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
3、定期监测和随访至关重要。家庭自测血压有助于了解血压波动规律;每3-6个月评估一次靶器官损害,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微量白蛋白等;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目标血压通常为小于140/90mmHg,对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可适当降低至130/80mmHg以下。
原发性高血压1级患者若被评估为很高危组,需要积极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并发症。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定期监测和随访,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血压的长期稳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