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引起的发烧可通过补液治疗、物理降温、抗生素治疗、益生菌调节、对症用药等方式治疗。肠道感染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饮食不当、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1、补液治疗肠道感染伴随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口服补液盐可补充电解质和水分。轻度脱水首选低渗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补液时需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刺激胃肠。
2、物理降温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婴幼儿可解开衣物散热。物理降温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每半小时复测一次。
3、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肠炎需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肟治疗沙门氏菌感染,阿奇霉素治疗弯曲杆菌感染。病毒性肠炎无须使用抗生素,滥用可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
4、益生菌调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可修复肠道微生态平衡。益生菌与抗生素需间隔两小时服用,避免被抗生素灭活。发酵乳制品也含益生菌,但效果弱于药用制剂。
5、对症用药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缓解腹泻,对乙酰氨基酚用于高热退烧。止泻药不宜过早使用,可能阻碍病原体排出。用药需遵医嘱,儿童慎用洛哌丁胺等强效止泻药。
肠道感染发热期间宜选择米汤、面条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腹泻。症状持续超过三天或出现血便、意识模糊等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帮助肠黏膜修复。保持餐具消毒和手卫生能有效预防肠道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