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核磁共振主要用于检查脑组织、脑血管及颅神经的病变,常见适应症包括脑梗死、脑肿瘤、脑炎、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畸形等。该检查能清晰显示脑实质结构、血管走行及病灶周围水肿情况,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 脑梗死诊断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早期发现超急性期脑梗死,较CT更敏感。灌注加权成像能评估缺血半暗带范围,为溶栓治疗提供依据。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陈旧性梗死灶显示清晰,有助于判断卒中分期。
2. 脑肿瘤评估T1加权像显示肿瘤解剖位置,T2加权像反映肿瘤内部成分差异,增强扫描可判断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磁共振波谱分析能检测胆碱/肌酸比值,辅助鉴别胶质瘤分级。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脑膜瘤与转移瘤的鉴别。
3. 炎症性病变多发性硬化在FLAIR序列可见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斑块。病毒性脑炎表现为颞叶T2高信号伴强化。磁共振可监测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效果,评估病灶范围变化。
4. 血管性病变磁共振血管成像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Willis环结构,诊断动脉瘤敏感性高。静脉窦血栓在磁共振静脉成像呈充盈缺损。海绵状血管瘤在梯度回波序列呈现典型爆米花样改变。
5. 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可见海马体积缩小伴内侧颞叶萎缩。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信号减低。磁共振定量分析可早期发现亨廷顿舞蹈病的尾状核萎缩。
检查前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体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金属植入物者禁止检查。幽闭恐惧症患者可提前与医生沟通镇静方案。检查过程中保持静止,配合呼吸指令。检查后无须特殊护理,但增强扫描需观察有无造影剂过敏反应。建议携带既往影像资料供对比参考,检查结果需由神经科或影像科专业医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