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现腕部损伤后可通过固定、冷敷、热敷、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等方式护理。腕部损伤通常由摔倒、骨质疏松、关节退行性变、慢性劳损、外伤等原因引起。
1、固定:腕部损伤后应使用夹板或绷带固定,避免进一步活动导致损伤加重。固定时间视损伤程度而定,通常为2-4周。固定期间注意观察手指血液循环,避免过紧影响血液供应。
2、冷敷:损伤初期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一次。冷敷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但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3、热敷:损伤48小时后可改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温度控制在40-45℃,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4、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片400mg,每日3次、双氯芬酸钠肠溶片50mg,每日2次或塞来昔布胶囊200mg,每日1次。骨质疏松患者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如碳酸钙片600mg,每日1次和骨化三醇软胶囊0.25μg,每日1次。
5、功能锻炼:固定解除后应逐步进行腕部功能锻炼,包括腕关节屈伸、旋转等动作。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可配合使用握力球或橡皮筋进行抗阻训练,增强腕部肌肉力量。
老年人腕部损伤后应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合成。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有助于骨骼健康。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干预骨质疏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