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可能由外感风寒、阳气不足、饮食生冷、气血运行不畅、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寒气是中医术语,指人体感受外界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出现的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1、外感风寒外感风寒是寒气最常见的诱因,多因气候骤变或穿衣过少导致寒邪侵袭体表。典型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痛无汗,舌苔薄白。可通过生姜红糖水发汗解表,艾灸大椎穴驱散寒邪,症状严重时需用荆防败毒散等辛温解表中药。
2、阳气不足素体阳虚或久病耗伤阳气时,体内温煦功能减退会出现持续性怕冷。常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胖有齿痕。建议日常艾灸关元穴,服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冬季避免赤脚行走,可配合当归生姜羊肉汤食疗。
3、饮食生冷长期过量食用冰镇饮品、生冷瓜果会损伤脾胃阳气。多伴有胃脘冷痛、腹泻便溏、食欲减退等症状。需戒除冷饮习惯,烹调时加入生姜胡椒等温性调料,脾胃虚寒者可服用附子理中丸调理。
4、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体质者因气血不能温养四肢,易出现手足冰凉、经期小腹冷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建议每日用红花艾叶泡脚,适当练习八段锦促进气血流通,血瘀明显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5、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心功能不全等疾病会导致产热不足。除畏寒外还伴有原发病症状如乏力、心悸等。需针对原发病治疗,甲减患者需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
日常需注意背部及足部保暖,冬季可佩戴护腰和厚袜。饮食多选择牛肉、韭菜、桂圆等温补食材,避免早晨空腹饮用凉水。坚持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提升阳气,睡前用40℃左右热水泡脚15分钟可改善末梢循环。若长期畏寒伴体重骤增、水肿等需排查甲状腺疾病,女性经期严重怕冷建议检查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