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35.8℃可能由环境温度过低、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感染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暖、药物治疗、营养补充等方式改善。
1、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身体热量流失过快,可能导致体温偏低。建议增加衣物、使用暖水袋或电热毯等保暖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新陈代谢,导致体温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碘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怕冷、皮肤干燥等症状。可通过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50-150μg/天进行治疗,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3、营养不良:长期饮食不均衡或摄入热量不足,可能导致身体能量储备不足,影响体温调节。建议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的摄入,如鸡蛋、全麦面包、坚果等,保证每日热量需求。
4、感染性疾病:某些病毒感染或慢性疾病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出现低体温。感染性疾病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病原体侵袭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如阿昔洛韦片200mg/次,每日5次或阿莫西林胶囊500mg/次,每日3次。
5、药物副作用:部分药物如镇静剂、抗抑郁药等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下降。建议咨询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避免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低体温的药物。
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穿着合适的衣物,使用保暖设备。若低体温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