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两个月的宝宝发烧39度可能是感染、炎症等原因引起的,需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并尽快就医。护理包括物理降温、适当补水等,也需通过医生判断具体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1、发烧原因可能是什么?
宝宝发烧主要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
感染:病毒感染如流感、手足口病,或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耳炎等都会导致高热。需警惕病情变化,如精神萎靡、拒绝进食等表现。
疫苗反应:某些疫苗接种后会引发短暂的体温升高,但通常不会持续上升到39度,如伴发高热需及时联系
其他炎症或疾病:泌尿道感染、体内隐匿炎症都可能引起高热。
在观察病因时,家长需注意宝宝是否伴随咳嗽、腹泻、呕吐或身体其他不适症状,并详细记录这些信息,便于医生诊断。
2、处理方式有哪些?
当宝宝体温达到39度,高热情况需要及时干预:
采取物理降温:首先测量体温确认真实情况,随后可用温水擦拭宝宝的手脚、腋下及腹股沟部位,帮助散热,但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室内温度保持适宜,宝宝穿着透气舒适的衣物,不宜盖过多被子。
适量喝水:发烧可能导致身体脱水,可喂宝宝适量温水或稀释的电解质溶液,饮量不宜过多,避免呕吐。
3、药物治疗需注意什么?
39度的发烧多需药物干预,需遵医嘱:
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童常用的退烧药物,但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使用前务必得到医生指导。
抗病毒或抗生素药物:如因病毒感染导致发烧,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毒推荐适合药物,抗生素仅用于明确细菌感染例如扁桃体炎等情况。
避免盲目用药:尤其应避免重复使用含退烧成分的药物,避免用某些成人药品尝试治疗。
4、什么时候送医?
若宝宝持续高烧超过24小时、出现神志不清、抽搐、皮疹、拒绝饮食等情况,应尽快送至医院就诊,以接受血液检查、影像检查等明确诊断,再由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重视的是,一岁两个月的宝宝身体耐受力较弱,高烧易引起脱水、抽搐等并发症,应以安全、科学的方式处理。家长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送宝宝就医以明确病因并获得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