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现絮状物可能由饮食因素、肠道菌群失调、慢性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益生菌、抗感染治疗等方式改善。
1、饮食因素高纤维食物残渣未完全消化时可能形成絮状物,如大量食用金针菇、海带等。建议减少粗纤维摄入,增加食物咀嚼次数,无须特殊用药。
2、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饮食不规律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伴随腹胀、排便不畅。可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
3、慢性肠炎可能与免疫异常、反复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黏液便。轻度者可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匹维溴铵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4、寄生虫感染蛔虫、绦虫等寄生虫感染时虫体代谢物可形成絮状物,多伴随脐周绞痛。需进行粪便检测确诊后使用阿苯达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治疗。
日常注意观察排便形态变化,避免进食不洁食物,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发热、血便时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