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夜间低热可能由环境过热、脱水、普通感冒或中耳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节室温、补充水分、物理降温及药物干预等方式处理。
1. 环境过热:睡眠时衣物过厚或室温过高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建议家长调低空调温度至24-26℃,选择纯棉透气睡衣,每2小时测量体温。
2. 水分不足:脱水会使体温升高0.5-1℃。家长需在睡前1小时让孩子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观察小便颜色是否清亮。
3. 病毒感染:普通感冒病毒可能引起持续3-5天的低热。可能与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关,常伴鼻塞、咳嗽。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4. 细菌感染:中耳炎或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反复低热。通常与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感染相关,可能伴随耳痛、尿频。需医生评估后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体温超过38.5℃或持续72小时以上需儿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可准备退热贴、电子体温计等家庭监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