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病人介入治疗后出现黄疸可能由肝功能受损、胆管阻塞、药物副作用、肿瘤进展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护肝治疗、胆道引流、调整用药方案、抗肿瘤治疗等方式缓解。
1. 肝功能受损:介入治疗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需监测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护肝药物,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
2. 胆管阻塞:肿瘤压迫或介入栓塞物移位可能阻塞胆管,表现为皮肤瘙痒、陶土样便。需行MRCP检查明确梗阻部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或放置胆道支架。
3. 药物副作用: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需暂停可疑药物,改用索拉非尼等靶向药物,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
4. 肿瘤进展:残余肿瘤侵犯胆管系统可导致进行性黄疸。需复查增强CT评估肿瘤活性,考虑联合仑伐替尼靶向治疗或PD-1免疫治疗控制病情。
术后需低脂高蛋白饮食,每日监测黄疸指数变化,若出现意识模糊或凝血异常需立即就医处理肝衰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