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脾切除术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病毒感染、疫苗接种、自身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提升血小板计数,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可能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副作用。
2、免疫球蛋白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适用于严重出血患儿,疗效维持2-4周,需注意过敏反应和发热等输液反应。
3、促血小板生成药艾曲泊帕等药物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适用于慢性难治性病例,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肝功能,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4、脾切除手术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患儿可考虑脾切除术,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等疫苗预防感染,家长需注意观察发热等感染征兆。
家长需避免患儿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出血,提供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的饮食,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出现鼻血不止等情况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