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可能由母婴传播、血液接触、性接触、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乙肝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保肝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
1、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建议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可用于母婴阻断治疗。
2、血液接触:接触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导致感染,常见于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情况。应避免不安全的医疗操作和注射行为。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可使用水飞蓟宾、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肝药物。
3、性接触: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传播乙肝病毒,建议使用安全套预防感染。感染者可能出现肝区不适、黄疸等症状。干扰素α、聚乙二醇干扰素等药物可用于抗病毒治疗。
4、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或发展为慢性乙肝,可能与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病毒有关。这类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使用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等抗病毒药物。
乙肝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