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内胆结石可通过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内镜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手术等方式治疗。胆内胆结石通常由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减弱、细菌感染、胆道梗阻、代谢综合征等因素引起。
1、药物溶石熊去氧胆酸胶囊和鹅去氧胆酸胶囊是常用的溶石药物,适用于胆固醇性结石且直径较小的患者。这类药物通过改变胆汁成分促进结石溶解,需长期服用并定期复查超声。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腹泻、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需监测胆汁酸水平和结石变化。
2、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单发且直径20毫米以下的胆固醇结石,通过高能冲击波将结石粉碎后配合药物排出。术后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血尿等暂时性反应,需联合口服溶石药物提高清除率。该方法对钙盐结石效果较差,且存在结石复发风险。
3、内镜取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取出胆总管结石,配合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扩大取石通道。操作中可能引发胰腺炎或胆管穿孔,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该方法能保留胆囊功能,但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取净率较低。
4、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症状性胆囊结石的标准疗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后可能出现肩部放射性疼痛、胆汁漏等并发症,需观察腹部体征。该方法对合并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结石的患者需谨慎选择。
5、开腹手术适用于复杂型肝内胆管结石或合并胆管狭窄的患者,可进行胆管探查取石联合胆肠吻合术。手术创伤较大但能彻底清除病灶,术后需放置T管引流并长期随访。可能发生胆管炎、结石复发等远期并发症。
胆结石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胆汁稀释。适度运动可促进胆囊收缩,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黄疸或发热时应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每6-12个月复查腹部超声监测复发情况。合并糖尿病或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控制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