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可通过控制饮食、药物治疗、透析治疗、肾移植、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肾病通常由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遗传因素、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
1、控制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3-5克,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优质蛋白摄入以鸡蛋、牛奶为主,限制豆制品和红肉。水分摄入需根据尿量调整,出现水肿时应严格限水。合并高血压患者需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如香蕉、菠菜。
2、药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可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利尿剂如呋塞米片能缓解水肿症状。促红细胞生成素如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纠正肾性贫血。碳酸氢钠片调节代谢性酸中毒。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钾、肌酐等指标,避免药物性肾损伤。
3、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每周需进行2-3次,通过人工肾替代肾脏过滤功能。腹膜透析可居家操作,每日更换透析液3-5次。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长期透析患者需注意动静脉瘘管护理,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
4、肾移植终末期肾病患者可考虑肾移植手术,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移植前需进行HLA配型,术后3个月内需住院观察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后肌酐可降至正常范围,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感染。移植肾存活率与供体匹配度密切相关。
5、中医调理黄芪、党参等中药可改善气虚症状,大黄制剂有助于降低肌酐水平。针灸选取肾俞、足三里等穴位调节免疫功能。中药灌肠通过结肠透析清除毒素。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防止高钾血症。中医治疗需配合现代医学手段,不可替代规范治疗。
肾病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每日监测血压和尿量变化,控制血糖和血脂在正常范围。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和肾脏超声,出现恶心呕吐等尿毒症表现时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