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通常能治好,多数患儿通过光疗、药物治疗或换血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新生儿溶血症主要与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等因素有关,需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轻度新生儿溶血症患儿通常采用蓝光照射治疗,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分解体内过量胆红素,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光疗期间需监测黄疸指数,配合静脉补液促进代谢。部分患儿需补充白蛋白增强胆红素结合能力,或使用肝酶诱导剂促进胆红素转化。此类情况预后良好,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多在3-7天恢复正常。
重度溶血患儿可能出现血红蛋白急剧下降或胆红素超过危险值,此时需进行换血治疗置换致敏红细胞和抗体。换血可快速纠正贫血并清除游离胆红素,术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电解质平衡。合并严重贫血者可输注洗涤红细胞,存在感染风险时需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极少数合并核黄疸的患儿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需早期康复干预。
确诊新生儿溶血症后应尽早开始治疗,哺乳期母亲需避免食用可能加重溶血的食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胆红素水平,观察患儿喂养反应及神经行为变化。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脱水或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若出现嗜睡、肌张力异常等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