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引起的失眠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光照治疗、运动干预、睡眠卫生调整等方式治疗。抑郁性失眠通常由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压力、昼夜节律紊乱、躯体疾病、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抑郁性失眠的首选心理干预方式,通过纠正负面思维模式改善睡眠质量。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技术,可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团体心理治疗或正念训练也有助于缓解抑郁伴随的入睡困难。
2、药物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可改善抑郁核心症状。针对失眠症状可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片等非苯二氮�类镇静药,或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如米氮平片。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3、光照治疗早晨使用10000勒克斯光照箱照射30分钟可调节褪黑素分泌周期,对抑郁伴发的昼夜节律失调型失眠效果显著。光照治疗需持续2-4周,配合固定起床时间能有效改善早醒症状。冬季抑郁患者可适当延长光照时长。
4、运动干预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运动时间宜安排在下午4-6点,避免睡前3小时内剧烈运动。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对老年抑郁患者的睡眠改善效果较好。
5、睡眠卫生调整保持卧室温度18-22℃、睡前1小时使用电子设备、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等基础措施很关键。可尝试用薰衣草精油香薰或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促进入睡。建立"床-睡眠"的条件反射需要持续坚持睡眠限制方案。
抑郁性失眠患者需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晚餐避免高脂高糖饮食,睡前可饮用适量温牛奶。白天接受充足自然光照,避免长期卧床。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自杀念头,应立即到精神心理科就诊。治疗期间建议家属参与监督用药和睡眠日记记录,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