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病肾炎属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于过敏性紫癜患者,主要表现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及血尿蛋白尿。病情进展可能由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炎性反应、凝血异常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引起。
1. 免疫复合物沉积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可激活补体系统,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临床表现为镜下血尿伴轻度蛋白尿,需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急性期可使用泼尼松、环磷酰胺或吗替麦考酚酯控制炎症反应。
2. 血管炎性反应小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引发肾小球缺血,常见于疾病活动期。患者可能出现肉眼血尿及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可减轻肾小球内压,严重时需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3. 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活化及微血栓形成会加重肾损伤,表现为皮肤瘀斑伴肾功能下降。双嘧达莫可改善微循环,严重血栓倾向者需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监测D-二聚体水平变化。
4. 遗传易感性HLA-DRB1等位基因携带者更易出现肾损害,多有家族过敏史。这类患者应早期进行尿常规筛查,确诊后需长期随访,必要时行肾活检评估病理分级。
患者应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及接触已知过敏原,定期复查尿常规与肾功能指标,出现水肿或尿量减少需立即肾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