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可能由胆汁成分失衡、胆囊收缩功能减弱、细菌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体外碎石、胆囊切除术等方式干预。
1、胆汁成分失衡胆固醇或胆红素浓度过高导致结晶析出,减少高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调节胆汁成分,无需药物干预。
2、胆囊收缩减弱胆囊排空延迟使胆汁淤积,规律进食和适度运动可改善收缩功能,伴随右上腹隐痛时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茴三硫片等利胆药物。
3、细菌感染胆道系统感染引发炎症反应,可能与胆道蛔虫或肠杆菌感染有关,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和黄疸,需使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4、遗传因素ABCB4基因突变导致胆汁磷脂分泌异常,易形成胆固醇结石,患者需定期超声监测,急性发作时可用山莨菪碱缓解胆绞痛。
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限制动物内脏摄入,肥胖者需控制体重以降低结石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