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确实会影响到人的情绪,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和肠道菌群等途径发挥作用。
1、神经递质调节食物中的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的前体物质,血清素是一种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的神经递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包括香蕉、牛奶和坚果等。当人体缺乏色氨酸时,可能导致血清素水平下降,出现情绪低落等症状。适量摄入这些食物有助于维持情绪稳定。
2、血糖波动影响高糖食物会引起血糖快速升高后又急剧下降,这种波动可能导致烦躁、易怒等情绪变化。而全谷物、豆类等低升糖指数食物能提供持续稳定的能量,有助于保持情绪平稳。长期高糖饮食还可能增加抑郁风险。
3、肠道菌群作用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其中的微生物能产生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等富含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关,通过饮食调节菌群可改善情绪状态。
4、炎症反应关联高脂肪、高糖的饮食模式可能引发慢性低度炎症,而炎症因子与抑郁症状存在关联。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亚麻籽等抗炎食物,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来改善情绪。长期不健康饮食可能加重情绪问题。
5、营养素缺乏维生素B族、镁、锌等营养素缺乏可能导致情绪异常。例如维生素B12缺乏与抑郁相关,镁缺乏可能加重焦虑。绿叶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这些营养素,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预防因营养缺乏导致的情绪问题。
保持规律的三餐时间,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选择新鲜多样的食物,限制加工食品摄入,这些饮食习惯都有助于维持情绪稳定。当出现持续情绪低落、焦虑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饮食调节可作为辅助手段配合治疗。日常可多摄入富含色氨酸、欧米伽3脂肪酸和维生素B族的食物,同时注意控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