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可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常用方法包括中药内服、推拿疗法、穴位贴敷、艾灸及饮食调理。该病多因外感湿邪、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引起,表现为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伴腹痛等。
1. 中药内服针对寒湿型腹泻可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含广藿香、紫苏等成分,能解表化湿;湿热型适用葛根芩连丸,含葛根、黄芩等,可清热止泻;脾虚型常用参苓白术颗粒,含人参、茯苓等,能健脾渗湿。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辨证选方,避免自行用药。
2. 推拿疗法补脾经手法可揉板门穴300次,位于手掌大鱼际处;摩腹需顺时针轻揉腹部5分钟;推上七节骨从尾椎至第四腰椎向上直推200次。每日重复进行,能调节胃肠功能,但皮肤破损或发热时禁用。
3. 穴位贴敷将丁香、吴茱萸等药材研末调糊,敷贴神阙穴(肚脐)及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每次4-6小时。适用于呕吐明显者,但过敏体质儿童需先试贴观察。配合丁桂儿脐贴效果更佳,含丁香、肉桂等温中药物。
4. 艾灸疗法隔姜灸神阙穴或悬灸中脘穴(脐上4寸),每次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对寒湿型腹泻效果显著,注意防止烫伤,阴虚火旺者忌用。可配合艾条温和灸关元穴(脐下3寸)。
5. 饮食调理焦米汤将大米炒黄煮粥,取上层米油饮用;山药莲子粥用鲜山药30克、莲子15克炖煮;苹果泥需蒸熟后捣碎食用。忌生冷油腻,哺乳期母亲需同步忌口。腹泻期间可少量频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治疗期间家长需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观察有无口渴、尿少等脱水表现。若腹泻超过3天未缓解,或出现高热、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可继续用芡实茯苓粥健脾,避免过早进食滋补之品。注意腹部保暖,每次便后清洗会阴部防止红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