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善铁吸收效率、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合理补充铁剂及管理慢性失血因素等方式实现。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引起,早期干预可有效避免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的乏力、头晕等症状。
1、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血制品等,其吸收率可达15%-35%。同时搭配非血红素铁来源,如黑木耳、菠菜、红苋菜等植物性食物,配合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或青椒可提升铁吸收率。避免与浓茶、咖啡同食,其中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
2、改善铁吸收效率胃酸分泌不足或胃肠疾病患者需优先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胃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康复新液调节胃肠功能。长期服用抑酸药物者应监测血清铁蛋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有机铁制剂,减少对胃酸依赖。
3、定期筛查高危人群育龄期女性、孕妇、婴幼儿及青少年应每6-12个月检测血常规。孕妇中晚期建议每日元素铁摄入量达30-60mg,可选用多糖铁复合物胶囊预防贫血。早产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足月儿4月龄后需评估储存铁情况。
4、合理补充铁剂确诊缺铁性贫血后,口服补铁首选硫酸亚铁片、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二价铁制剂,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血红蛋白。对口服不耐受者,可经医生评估后使用蔗糖铁注射液静脉补铁。避免盲目补铁导致铁过载,血清铁蛋白超过100μg/L时应停用。
5、管理慢性失血因素女性月经过多需排查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必要时使用氨甲环酸片控制出血。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完善胃肠镜排查溃疡或肿瘤,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根治治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者应定期监测粪便潜血。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建立长期饮食管理计划,每日红肉摄入控制在40-75克,每周食用动物血或肝脏1-2次。烹饪时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但不宜替代主要补铁途径。高危人群建议每餐搭配100-200克维生素C含量高的新鲜蔬果,避免钙剂与铁剂同服。出现不明原因疲乏、指甲变脆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检测铁代谢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