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缺铁性贫血需进行血常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骨髓铁染色等检查。缺铁性贫血可能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判断。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筛查贫血的基础项目,主要观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平均红细胞体积。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常低于正常值,红细胞体积减小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血常规可初步判断贫血程度,但无法明确缺铁病因,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鉴别。
2、血清铁蛋白检测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最敏感的指标,正常值因性别和年龄而异。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通常降低,但需注意感染或炎症可能干扰结果。该检查能早期发现铁缺乏状态,对隐性缺铁诊断有重要意义。
3、转铁蛋白饱和度转铁蛋白饱和度指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的比值,正常范围为20%-50%。缺铁时该数值常低于15%,表明运输至骨髓的铁减少。该指标可辅助判断铁代谢状态,但受昼夜波动和饮食影响,需空腹采血检测。
4、总铁结合力测定总铁结合力反映血液中转铁蛋白的携铁能力,缺铁性贫血时数值升高。该检查与血清铁联合分析可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帮助区分缺铁性贫血与其他慢性病贫血。检查前应避免服用铁剂或含铁补充剂,以防结果偏差。
5、骨髓铁染色检查骨髓穿刺后行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骨髓幼红细胞内外铁含量。缺铁患者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该检查为有创操作,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可明确铁代谢异常的具体环节。
确诊缺铁性贫血后应调整饮食结构,适量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充铁剂,定期复查相关指标直至铁储备恢复正常。长期贫血患者需排查消化道出血、妇科疾病等潜在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