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一种以小肠吸收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慢性腹泻、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症状。
1. 病因机制原发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可能与小肠黏膜结构异常、消化酶缺乏、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关。小肠绒毛萎缩或缺失会减少营养吸收面积,乳糖酶等消化酶缺乏会导致双糖分解障碍,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引发发酵异常。这些病理改变共同导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2. 典型症状患者通常出现脂肪泻(粪便含未消化脂肪而呈泡沫状、恶臭)、渐进性消瘦、乏力等表现。长期吸收不良可导致贫血(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低蛋白血症(肢体水肿)、骨质疏松(钙/维生素D吸收障碍)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
3. 诊断方法诊断需结合粪便脂肪定量检测(苏丹III染色或72小时粪脂测定)、氢呼气试验(检测碳水化合物吸收)、小肠黏膜活检等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异常。影像学检查如小肠造影有助于排除其他结构性病变。
4. 治疗原则治疗主要包括无麸质饮食(排除麦胶蛋白刺激)、补充消化酶(如胰酶肠溶胶囊)、纠正营养不良(静脉营养支持)等措施。对于乳糖不耐受患者需限制乳制品摄入,细菌过度生长者可选用利福昔明片等抗生素调节菌群。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肠内营养支持。
5. 日常管理患者需长期保持高蛋白、低脂、易消化的饮食结构,避免含麸质的谷物。建议分次少量进食,必要时补充维生素AD胶丸、葡萄糖酸钙片等营养素。定期监测体重、血红蛋白等指标,出现严重腹泻或营养不良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原发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应建立规范的饮食记录,详细记录每日食物种类与症状变化,这有助于医生精准调整饮食方案。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能量消耗。保持规律作息与良好心态对改善消化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必要时可寻求专业营养师指导制定个性化膳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