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血栓归为“血瘀证”范畴,认为其与气血运行不畅、痰浊阻滞、寒凝血脉等因素相关,治疗强调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1、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虚或气滞可导致血行无力或瘀阻。长期劳倦、情志抑郁等因素可能引发气机失调,表现为局部疼痛、舌质紫暗。治疗常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或遵医嘱使用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等中成药,配合针灸太冲、合谷等穴位调畅气机。
2、痰浊阻滞脉络过食肥甘厚味或脾失健运时,痰湿内生可能壅塞脉道,形成血栓。此类患者多见肢体沉重、舌苔厚腻,中医常用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化痰通络,或遵医嘱使用血脂康胶囊、银杏叶片等药物,辅以陈皮、山楂等食疗化湿。
3、寒凝血瘀外感寒邪或阳虚体质者易因寒凝导致血脉收引瘀滞,常见畏寒肢冷、疼痛遇冷加重。中医多采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或遵医嘱使用麝香保心丸、三七通舒胶囊,配合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温阳化瘀。
4、热毒壅盛热邪入血煎灼津液可能形成血栓,多见于感染性疾病或代谢亢进状态,伴见红肿热痛、舌红苔黄。治疗以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或遵医嘱使用脉络宁注射液、清开灵颗粒,同时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
5、久病入络慢性疾病可能导致络脉损伤,形成“久病必瘀”的病理基础,常见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中医主张虫类药搜剔通络,如水蛭、地龙配伍黄芪,或遵医嘱使用脑心通胶囊、蛭芎胶囊,配合适度运动促进气血流通。
中医防治血栓需辨证施治,急性期建议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日常可适度食用黑木耳、山楂、洋葱等活血食材,避免久坐久卧,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持续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中西医疗法协同应用效果更佳。患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替换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