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皮肤出血点按压通常不会褪色,这类出血点属于瘀点或紫癜,与普通充血性皮疹的按压褪色现象有本质区别。出血点是否褪色主要与毛细血管破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炎性损伤等因素有关。
1、毛细血管破裂艾滋病合并血小板减少或白血病骨髓抑制时,皮肤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红细胞外渗,形成按压不褪色的针尖样出血点。
2、血小板减少两种疾病均可引起血小板数量显著降低,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时,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点增多,表现为压之不褪色的瘀斑。
3、凝血功能障碍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艾滋病晚期可合并肝功能损害,两者均导致凝血因子缺乏,使出血点呈现暗红色且按压后颜色无变化。
4、血管炎性损伤HIV感染可能诱发血管炎,白血病细胞浸润可损伤血管内皮,这种病理性改变导致的出血点常伴有周围皮肤水肿,按压后病灶边界更清晰。
发现不明原因出血点应及时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避免搔抓或摩擦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艾滋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白血病患者应根据分型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