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肛瘘可能由肛腺感染、克罗恩病、结核感染、外伤或手术并发症等原因引起,需结合临床检查明确病因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肛腺感染肛窦腺体阻塞继发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表现为肛周红肿疼痛伴脓性分泌物。急性期需切开引流,慢性期行肛瘘切除术,可配合头孢克肟、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感染治疗。
2、克罗恩病肠道慢性炎症穿透肠壁形成瘘管,常伴腹泻腹痛、体重下降。需控制原发病,使用美沙拉嗪、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顽固性瘘管需外科干预。
3、结核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至肛周,形成干酪样坏死灶。典型症状包括低热盗汗、瘘管分泌物稀薄。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9个月,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用。
4、医源性损伤肛门手术或分娩造成直肠壁损伤,继发感染形成瘘管。术后需保持创面清洁,复杂性瘘管可采用挂线疗法或推移瓣修补术。
日常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避免久坐久站,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出现肛周肿痛、渗液等症状应及时至肛肠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