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可通过产前检查、控制分娩速度、规范使用宫缩剂、及时处理胎盘残留等方式预防。产后出血通常由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产前检查:定期产检可筛查贫血、前置胎盘等高危因素,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建议孕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测,评估出血风险。
2、控制分娩速度:避免急产或滞产,第二产程控制在2小时内。分娩过程中需监测宫缩强度,必要时使用胎心监护仪。
3、规范使用宫缩剂:胎儿娩出后常规注射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对高危产妇可预防性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或米索前列醇等药物。
4、处理胎盘残留: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完整性,发现残留需立即行清宫术。完全性前置胎盘需考虑剖宫产终止妊娠。
产后2小时内需密切观察出血量,鼓励尽早哺乳刺激宫缩,补充铁剂和蛋白质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