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一个月后仍肿胀可能由局部炎症反应、静脉回流受阻、过早负重活动、感染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干预等方式改善。
1. 局部炎症反应骨折后软组织损伤会持续释放炎性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急性期后可冷敷减轻渗出,慢性期改用热敷促进吸收,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地奥司明片等抗炎药物。
2. 静脉回流受阻长期固定导致肌肉泵功能减弱,血液淤积在肢体远端。建议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进行踝泵运动训练,医生可能开具迈之灵片、羟苯磺酸钙胶囊、七叶皂苷钠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
3. 过早负重活动骨痂未完全形成时过早承重可能造成二次损伤。需通过X线确认愈合进度,使用支具保护骨折端,配合超声波或低频脉冲电刺激促进骨修复。
4. 感染开放性骨折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继发骨髓炎,表现为红肿热痛加重。需进行血常规和细菌培养检查,根据结果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克林霉素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
恢复期应保证钙质和优质蛋白摄入,避免吸烟饮酒,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肿胀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