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内血肿需进行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及实验室检测,主要检查方式包括头颅CT、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颅内压监测和血液生化分析。
1、头颅CT:
头颅CT是诊断外伤性脑内血肿的首选检查,能够快速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及周围脑组织受压情况。急性期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有助于判断是否需紧急手术干预。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动态复查CT观察血肿变化。
2、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血肿的显示优于CT,能清晰分辨血肿分期及周围水肿带。弥散加权成像可早期发现脑组织缺血损伤,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微小出血灶敏感。适用于病情复杂或需评估脑功能连接的情况。
3、脑血管造影:
当怀疑合并血管损伤时需行脑血管造影,可明确是否存在创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病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三维重建血管走行,为介入治疗提供精准定位。适用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
4、颅内压监测:
对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需通过脑室引流或探头持续监测颅内压。动态监测能早期发现颅内压升高趋势,指导脱水治疗和手术时机选择。监测期间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颅内感染。
5、血液生化分析:
血常规可评估失血程度和感染风险,凝血功能检查能发现创伤性凝血障碍。电解质检测对调整脱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肝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需定期复查以监测继发性器官损伤。
患者确诊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饮食需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吞咽障碍者采用鼻饲营养。康复期可进行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修复,肢体功能障碍者需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定期随访复查影像学,观察血肿吸收情况,警惕迟发性脑积水等并发症。
急性硬膜外血肿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主要检查方式有头颅CT平扫、头颅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颅骨X线平片、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1、头颅CT平扫:
头颅CT是诊断急性硬膜外血肿的首选检查,能清晰显示血肿位置、范围及占位效应。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可伴有中线结构移位。CT检查快速准确,对急诊抢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
2、头颅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对亚急性期血肿显示更敏感,能鉴别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T1加权像呈等或稍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梯度回波序列可显示含铁血黄素沉积。该检查无辐射但耗时较长,不适用于躁动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
3、脑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显示脑膜中动脉损伤导致的对比剂外溢,适用于外伤后迟发性血肿或拟行血管内治疗者。该检查为有创操作,需评估肾功能后实施,能明确出血来源并为手术提供定位。
4、颅骨X线平片:
可发现合并的颅骨线性骨折,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沟时提示血肿风险增高。虽然对血肿本身诊断价值有限,但能辅助判断外伤机制,适用于基层医院初步筛查。
5、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重点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度,典型表现为伤后昏迷-清醒-再昏迷的中间清醒期。检查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对光反射、病理征等,需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确诊急性硬膜外血肿后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鱼汤、蒸蛋等,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恢复期可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三个月内禁止高空作业和竞技性运动,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出现头痛加重或新发呕吐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