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这两种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病程通常为7-10天,症状较轻时可通过休息、补液等支持治疗缓解,重症需及时就医。
1、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导致。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通常能自行清除病毒,无需特殊抗病毒治疗。
2、病程特点:
典型病程分为潜伏期、发热期、疱疹期和恢复期。发热和口腔疱疹通常在3-5天内消退,手足皮疹可持续1周左右。病程中需观察是否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预警症状。
3、自愈条件:
免疫功能正常的患儿多数可自愈。关键支持措施包括保持口腔清洁、选择温凉流质饮食、补充足够水分。避免抓挠皮疹可降低继发感染风险。
4、重症识别:
少数病例可能发展为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状时,提示病情进展,需立即就医。
5、预防措施:
疾病流行期间应加强手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患儿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日常用品应单独消毒。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富含维生素的果蔬泥、米汤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保持环境通风,衣物以纯棉透气材质为宜。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嗜睡、呕吐、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儿科或感染科就诊。
食物卡在喉咙咽不下去可能由进食过快、食物过大、食管狭窄、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进食习惯、内镜取出、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1、进食过快:
匆忙吞咽未充分咀嚼的食物容易卡在咽喉部。建议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避免进食时说话或分心。若发生哽咽,可尝试咳嗽排出,无效时需就医。
2、食物过大:
吞咽大块固体食物如肉块、年糕等易堵塞食管。老年人因咀嚼功能下降风险更高。处理时可饮用少量温水帮助润滑,切忌强行吞咽。预防应注意将食物切成小块,粘性食物需特别小心。
3、食管狭窄:
长期胃酸反流或化学性损伤可能导致食管瘢痕性狭窄。常伴有吞咽疼痛、反酸等症状。确诊需胃镜检查,轻度可通过球囊扩张治疗,重度需手术修复。日常应避免过硬过热食物。
4、反流性食管炎:
胃酸反复刺激食管黏膜会引起水肿痉挛,导致吞咽梗阻感。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夜间呛咳。治疗需使用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配合抬高床头、避免饱餐等生活方式调整。
5、食管肿瘤:
食管癌早期可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从固体食物发展到流质。伴随症状包括体重下降、贫血等。需通过胃镜活检确诊,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发生食物卡喉时应立即停止进食,尝试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完全梗阻。对于反复出现的吞咽困难,建议完善胃镜和食管钡餐检查。日常饮食注意温度适宜、质地柔软,避免酒精和辛辣刺激。餐后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睡前3小时禁食有助于预防反流。中老年人定期进行消化道肿瘤筛查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