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可通过免疫抑制剂、胆碱酯酶抑制剂、靶向生物制剂等药物控制症状。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溴吡斯的明、他克莫司、利妥昔单抗等,具体用药需根据分型及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选择。
1、胆碱酯酶抑制剂:
溴吡斯的明是重症肌无力的一线对症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浓度,改善肌无力症状。该药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需规律服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痛、流涎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2、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重度全身型患者,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轻症状。需注意激素剂量应遵循"阶梯式调整"原则,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需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
3、免疫抑制剂:
他克莫司、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通过调节T细胞功能抑制异常免疫应答。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
4、靶向生物制剂:
利妥昔单抗可选择性清除B淋巴细胞,适用于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该药需静脉输注,可能引起输液反应,使用前需进行乙肝病毒筛查等评估。
5、静脉免疫球蛋白: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可用于急性加重期,通过中和自身抗体快速改善症状。治疗期间需监测血栓风险,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输注速度。
重症肌无力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感染诱发症状加重。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软质食物,吞咽困难者可调整食物质地。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康复训练,如深呼吸练习、低强度抗阻运动等。注意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可能加重肌无力的药物,定期复查胸腺CT及抗体滴度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呼吸困难等危象征兆需立即就医。
脑血栓与脑梗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和血管病变类型。脑血栓是脑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血流,脑梗则是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导致坏死,两者在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
1、病因差异:
脑血栓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壁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脑梗的病因更广泛,包括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心房颤动患者易发生心源性脑栓塞。
2、发病速度: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逐渐发病,症状呈阶梯式进展。脑梗常突然发作,数分钟内达到高峰,常见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
3、病变范围:
脑血栓多发生在较大动脉供血区,如大脑中动脉。脑梗可累及大小血管,腔隙性脑梗多影响小穿支动脉供血区。
4、影像学表现:
CT早期脑血栓可见动脉高密度征,MRI可显示血管流空消失。脑梗在DWI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
5、治疗侧重:
脑血栓急性期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需抗凝预防复发,非心源性脑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
预防脑血管疾病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检查颈动脉超声和血脂水平,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征兆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