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应优先挂风湿免疫科或儿科儿童患者,皮肤科、肾内科伴肾脏损害时可作为备选科室。
1、风湿免疫科:
过敏性紫癜本质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风湿免疫科擅长处理此类系统性免疫疾病。该科室可进行抗核抗体谱、补体检测等专项检查,评估全身免疫状态。对于反复发作或合并关节肿痛的患者,风湿免疫科能提供免疫调节治疗方案。
2、儿科儿童患者:
约90%过敏性紫癜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儿科医生更熟悉儿童病程特点。儿童血管通透性与成人差异较大,儿科能针对性处理腹痛、便血等消化道症状,并监测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出现肾炎时儿科会联合肾内科共同管理。
3、皮肤科:
当以皮肤瘀点、紫癜为首发症状时,皮肤科可快速鉴别其他出血性皮疹。通过皮肤活检能明确血管炎类型,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相似疾病。但单纯皮肤科就诊可能遗漏关节、肾脏等系统损害评估。
4、肾内科:
约40%患者会发展为紫癜性肾炎,出现血尿、蛋白尿时应转诊肾内科。肾内科通过尿红细胞形态学、肾穿刺活检判断肾炎分级,严重病例需用免疫抑制剂。肾功能异常者需长期随访尿微量白蛋白。
5、急诊科:
突发剧烈腹痛、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肾衰竭时需急诊处理。急诊科能快速稳定生命体征,通过腹部CT排除肠套叠等外科急症。病情平稳后仍需转专科进一步治疗。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皮肤出血加重,急性期选择低敏饮食如大米粥、白菜等,恢复期逐步引入鸡蛋、瘦肉测试耐受性。衣物宜选纯棉减少摩擦,记录每日皮疹变化与尿液颜色。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冷刺激诱发复发,学龄儿童建议暂缓体育课直至尿检正常3个月。
小孩发烧可通过温水擦拭、调节室温、补充水分、减少衣物、冰袋冷敷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这些方法主要通过促进散热、避免热量积聚来缓解发热症状。
1、温水擦拭:
用32-34℃温水浸湿毛巾,轻轻擦拭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温水蒸发可带走体表热量,擦拭时避开胸腹部,每次持续10分钟左右,间隔30分钟可重复操作。注意水温不宜过低,避免引起寒战反而升高体温。
2、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过热环境会阻碍散热,可适当使用空调或风扇促进空气流通,但避免冷风直吹患儿。定时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新鲜的同时维持适宜温度。
3、补充水分:
每15-20分钟给予少量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24小时饮水量需达到100-150ml/kg。发热时呼吸和出汗导致水分流失加快,充足补水能预防脱水并促进代谢废物排出。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
4、减少衣物:
仅保留单层纯棉透气衣物,去除包被、帽子等额外保暖物品。过度包裹会形成保温层阻碍散热,但需注意四肢末梢保暖,避免出现寒战反应。夜间睡眠时可盖薄毯,保持手脚温暖即可。
5、冰袋冷敷:
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前额或颈部两侧,每次冷敷不超过10分钟,间隔30分钟重复。冰袋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冻伤皮肤或引起血管收缩反跳性升温。禁止酒精擦浴,婴幼儿皮肤屏障脆弱易导致中毒。
物理降温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30分钟复测一次。若体温持续超过38.5℃或出现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发热期间宜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保持环境安静,保证充足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