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腕带需规范佩戴才能确保患者信息准确识别和医疗安全。正确使用涉及核对信息、调整松紧度、定期检查、防水处理及特殊情况处理五个关键环节。
1、核对信息佩戴前需双人核对腕带记载的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过敏史等关键信息与病历完全一致。新生儿腕带还需包含母亲姓名、出生时间等专属标识。信息错误可能导致用药错误、检查混淆等严重医疗事故,核对后操作者需在病历中签字确认。
2、调整松紧度腕带与皮肤间应能容纳一指空隙,过紧可能影响肢体血液循环,过松易导致脱落丢失。对于水肿患者需每日评估松紧度,术后患者需避开输液部位。儿科患者建议选用防撕扯材质的腕带,松紧度以家长无法轻易取下为宜。
3、定期检查每班交接时需检查腕带完整性,出现字迹模糊、断裂、污染等情况应立即更换。长期住院患者每周至少更换一次腕带,ICU等特殊科室建议每三天更换。检查时需同步确认二维码或芯片等电子识别模块能否正常读取。
4、防水处理接触水前用防水膜包裹腕带,避免浸泡导致信息缺失。不建议使用吹风机烘干已浸湿的腕带,热风可能加速热敏纸褪色。对于需要频繁洗手的传染病患者,可选用防水型腕带或额外覆盖透明保护套。
5、特殊情况处理烧伤患者应佩戴在未损伤皮肤处,精神障碍患者需加装防拆扣。MRI检查前需更换无金属部件的专用腕带,手术患者转运时需有双腕带备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应立即更换为抗过敏材质腕带,并在病历中记录过敏情况。
规范使用医用腕带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核对制度,患者及家属发现腕带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日常注意保持腕带清洁干燥,避免接触酒精等溶剂导致信息消失,住院期间切勿自行拆卸或涂改腕带信息。医疗机构需定期开展腕带使用培训,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腕带与电子病历的实时联动,构建多重身份核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