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是两种常见的子宫良性病变,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子宫肌瘤由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而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所致。
1、发病机制:
子宫肌瘤的病因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单发或多发的实质性肿块。子宫腺肌症则与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向肌层浸润生长相关,常伴随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导致肌层内形成微小囊腔。
2、症状特点:
子宫肌瘤常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较大肌瘤可能压迫膀胱或直肠引起尿频便秘。子宫腺肌症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程度常随病程进展而加剧,部分患者出现性交痛及慢性盆腔痛。
3、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中子宫肌瘤呈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周围可见假包膜。子宫腺肌症则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增厚伴散在的小囊性暗区,病灶边界模糊呈"云雾状"改变。
4、病理特征:
子宫肌瘤切面呈漩涡状结构,镜下可见梭形平滑肌细胞束状排列。子宫腺肌症标本可见肌层内散布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周围肌细胞常有肥大增生。
5、治疗差异:
无症状子宫肌瘤可观察随访,症状明显者可采用米非司酮等药物或肌瘤剔除术。子宫腺肌症药物治疗首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顽固性病例需考虑子宫全切术。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雌激素食物摄入。适度进行瑜伽、游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检查,出现经量骤增或严重痛经应及时就诊。饮食上可增加深色蔬菜及全谷物摄入,减少红肉及高脂乳制品食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