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手足口疫苗通常需要接种两针,第一针在6月龄至5岁之间接种,第二针间隔1个月后接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能够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发生率。
1、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病毒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玩具等传播,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密集场所,传播风险更高。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保护儿童健康。
2、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但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接种疫苗能够显著降低重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儿童生命安全。
3、手足口疫苗的接种程序为两针,第一针在6月龄至5岁之间接种,第二针间隔1个月后接种。疫苗接种后,体内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提供长期保护。研究表明,接种两针疫苗的保护效果优于单针接种,能够更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
4、手足口疫苗的安全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红肿、发热等,通常为轻度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接种前,家长应确保儿童身体健康,无发热、急性疾病等情况。接种后,应观察儿童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5、除了接种疫苗,预防手足口病还需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家长应教育儿童勤洗手,避免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风险。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应加强消毒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手足口疫苗的接种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家长应按照接种程序及时为儿童接种疫苗,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全面预防手足口病。通过疫苗接种和综合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重症率,保障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