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可通过利尿剂治疗、限盐饮食、抬高下肢、控制液体摄入及改善心脏功能等方式缓解。水肿通常由心功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及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利尿剂治疗:
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剂能促进钠水排泄,减轻心脏负荷。需注意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长期使用导致低钾血症。严重水肿可考虑静脉注射托拉塞米,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2、限盐饮食:
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及加工食品。高盐饮食会加重钠水潴留,限制钠盐可减少组织间液积聚。建议使用香料替代食盐调味,烹饪时采用蒸煮等少盐方式。
3、抬高下肢:
卧位时将双下肢垫高15-30度,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每日抬高3-4次,每次30分钟。配合踝泵运动可增强肌肉泵作用,减轻足踝部凹陷性水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垂体位。
4、控制液体摄入:
心功能III-IV级患者每日饮水量不超过1500毫升。记录出入量,保持负平衡300-500毫升。过量饮水会增加循环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可含服冰块缓解口渴感。
5、改善心脏功能:
地高辛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改善心室重构。通过冠脉介入或搭桥手术解决缺血病因。房颤患者需控制心室率,严重瓣膜病变需考虑瓣膜置换术。
建议每日监测体重变化,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需就医。选择低脂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B1预防脚气性心脏病。进行散步、太极等有氧运动时需监测心率,避免超过靶心率的80%。睡眠时采用半卧位,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淤血。定期复查心电图和BNP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