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可以服用紧急避孕药,但避孕效果可能下降。紧急避孕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排卵、干扰受精卵着床、改变宫颈黏液性质等,实际效果受服药时间、药物类型、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1、抑制排卵:
紧急避孕药中的左炔诺孕酮等成分可通过抑制促黄体生成素峰值,延迟或阻止卵泡破裂。但若已进入排卵期且卵泡成熟,药物抑制效果会显著降低。此时需结合其他避孕措施,如避孕套。
2、干扰着床:
药物可能使子宫内膜变薄,不利于受精卵植入。但排卵后12-24小时内完成受精的卵子,可能在药物起效前已完成输卵管运输,此时药物干预效果有限。
3、宫颈黏液改变:
孕激素类药物可增稠宫颈黏液,阻碍精子穿透。但对已进入宫腔的精子作用较弱,特别是排卵期宫颈黏液原本稀薄,药物调节效果会打折扣。
4、服药时间影响:
同房后72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超过120小时基本无效。排卵期同房后越早服药,精子与卵子接触前发挥药效的概率越高。
5、药物类型差异:
含乌利司他的紧急避孕药对已排卵者仍有部分效果,但左炔诺孕酮类对排卵后避孕成功率明显降低。需根据具体药物成分评估有效性。
紧急避孕药属于事后补救措施,长期使用可能引起月经紊乱。建议排卵期优先采用避孕套等屏障法,若需服药应选择同房后12小时内服用。日常可记录基础体温辅助判断排卵日,避免高危期无保护同房。服药后出现持续腹痛或异常出血需及时就医,排除宫外孕风险。建立常规避孕方案比依赖紧急避孕更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