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可能由外伤、肺部疾病、医源性操作、自发性因素等原因引起。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积气状态,可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创伤性气胸等类型。
1、外伤胸部受到外力撞击、锐器刺伤或肋骨骨折时,可能导致肺组织破裂,气体从破损处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患者常伴随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通过胸部X线或CT确诊,少量气胸可卧床观察,中重度气胸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2、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气肿等疾病会破坏肺泡结构,当病变区域破裂时可引发继发性气胸。患者多有咳嗽加重、血氧下降等表现。治疗需结合原发病控制,如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缓解支气管痉挛,必要时行胸膜固定术。
3、医源性操作胸腔穿刺、肺活检、机械通气等医疗操作可能意外损伤胸膜,导致医源性气胸。表现为操作后出现胸闷、血氧饱和度降低。预防需规范操作流程,发生后需立即停止操作并评估气胸程度,少量气体可自行吸收,大量需穿刺抽气。
4、自发性因素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年,因肺尖部胸膜下微小肺大疱破裂所致。典型表现为静息状态下突发针刺样胸痛。初次发作可保守治疗,复发病例需考虑胸腔镜手术。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多与月经周期相关,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5、其他原因剧烈运动、潜水、高空飞行等气压变化活动可能诱发气胸。吸烟会显著增加肺大疱形成概率。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也易并发气胸。预防需避免剧烈胸压变化活动,戒烟并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
气胸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避免用力咳嗽或屏气动作。恢复期可进行缓慢深呼吸训练帮助肺复张,但三个月内禁止潜水、跳伞等高压差活动。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促进组织修复,同时补充维生素C增强胸膜韧性。若出现反复发作或持续漏气,需及时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