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在病情稳定、医生评估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生育,但需在孕前、孕期及产后全程接受精神科与产科联合管理。抑郁症对妊娠的影响主要有疾病本身风险、药物潜在影响、产后抑郁预防三大关键点。
1、病情稳定评估计划妊娠前需经精神科医生全面评估,确认症状缓解超过半年且社会功能恢复良好。重度抑郁发作期或存在自杀风险时不建议妊娠。常用评估工具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PHQ-9量表等,需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调整建立个体化方案。
2、药物选择调整部分抗抑郁药可能增加胎儿畸形风险,如帕罗西汀片属D级妊娠用药。相对安全的药物包括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等SSRI类药物,但需在孕前3-6个月逐步替换。妊娠期用药需严格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避免孕早期突然停药诱发症状反复。
3、孕期监测管理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诱发情绪波动,需每4-8周进行精神科随访。重点监测睡眠障碍、快感缺失等核心症状,产科检查需增加胎儿生长发育超声频次。合并妊娠高血压或糖尿病时,抑郁症状控制难度可能增加。
4、分娩方式考量产前需精神科与麻醉科会诊评估分娩方案。重度抑郁患者阴道分娩时可能因疼痛刺激加重病情,必要时考虑硬膜外镇痛或剖宫产。产后24小时内是情绪崩溃高风险期,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
5、产后抑郁预防产后6周内抑郁复发概率较高,建议延续抗抑郁治疗至少6个月。哺乳期首选舍曲林片等乳汁分泌量少的药物,避免使用阿米替林片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安排专人协助新生儿护理,定期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筛查。
抑郁症患者生育期间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每周进行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避免孤立独处。建议参加孕产妇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正念减压技巧,配偶需共同参与产前心理辅导。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超过两周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