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部分情况下可能自愈,但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判断。轻症患者通过调整饮食和休息可能自行恢复,若出现持续呕吐、高热或血便等症状则需及时就医。
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也可能与食物中毒、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病毒性胃肠炎病程较短,患者表现为水样腹泻、低热、腹部绞痛,多数在3天内症状逐渐缓解。细菌性胃肠炎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持续高热,部分患者需抗生素治疗。脱水是常见并发症,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儿童和老年人因免疫力较弱,自愈概率相对较低。
出现意识模糊、尿量显著减少、持续48小时以上无法进食等情况属于危急症状,提示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或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孕妇如发生急性胃肠炎易诱发宫缩,糖尿病患者可能因此出现酮症酸中毒。这些特殊人群即使症状较轻也应尽早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或粪便培养阳性时,通常需要医疗干预。
恢复期应选择低脂低渣饮食,如米汤、馒头、苹果泥等,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注意餐具消毒和手部清洁,腹泻停止后仍需观察1周防止复发。急性胃肠炎患者不宜自行服用止泻药,尤其是伴有发热或血便时可能掩盖病情。建议家中常备口服补液盐,出现脱水征兆时及时补充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