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质血症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液中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的升高,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诊断标准包括血液生化检查、尿液分析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和原因。
1、血液生化检查:氮质血症的核心诊断指标是血液中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升高。正常成年人尿素氮水平为2.5-7.1 mmol/L,肌酐水平为44-133 μmol/L。若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血液检查还可评估电解质如钾、钠、钙和酸碱平衡状态,进一步明确代谢紊乱的程度。
2、尿液分析:尿液检查可帮助判断氮质血症的病因。尿蛋白、尿红细胞和尿白细胞等指标的异常提示肾脏本身或泌尿系统疾病。尿比重降低、尿渗透压下降提示肾小管功能受损。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肌酐清除率可进一步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3、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肾脏形态和结构,明确是否存在肾积水、
肾结石、肿瘤或先天性畸形等病变。肾动脉造影或肾静脉造影可评估肾脏血流情况,排除血管性病变。
4、病史和临床表现:氮质血症患者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急性氮质血症多由急性肾损伤引起,如感染、药物中毒或脱水;慢性氮质血症则与慢性肾脏病相关,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5、肾功能评估: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eGFR低于60 mL/min/1.73m²提示肾功能不全,低于15 mL/min/1.73m²提示终末期肾病。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和种族等因素,eGFR可更准确地反映肾功能状态。
氮质血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血液生化、尿液分析、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明确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和病因。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对于疑似氮质血症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干预,以维护肾功能和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