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轻重程度可通过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症状及损伤机制综合判定。
1、意识状态: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评估意识障碍的核心指标,13-15分为轻度损伤,9-12分为中度,3-8分属重度。观察患者能否自主睁眼、言语应答及肢体活动,持续昏迷超过6小时提示脑干受损。谵妄、嗜睡等意识波动需警惕颅内血肿扩大。
2、生命体征:
血压骤升伴心率减慢库欣反应提示颅内压急剧升高。呼吸节律异常如潮式呼吸多源于脑干压迫,体温持续超过39℃可能为下丘脑损伤或中枢性高热。血氧饱和度低于90%需考虑脑缺氧风险。
3、影像学检查:
CT显示硬膜外血肿超过30毫升或脑挫裂伤灶直径大于5厘米属重型损伤。MRI弥散加权成像可早期发现脑干微出血,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提示开放性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范围与预后显著相关。
4、神经系统症状:
单侧瞳孔散大固定提示同侧颞叶钩回疝,双侧瞳孔散大预示脑疝晚期。肢体肌力下降超过Ⅲ级或出现病理反射提示运动区损伤。癫痫持续状态或频繁发作加重继发性脑损伤。
5、损伤机制:
高空坠落、车祸高速撞击等高能量创伤更易导致弥漫性轴索损伤。额颞部着力常引发对冲伤,枕部受力多造成额叶挫裂。合并颈椎损伤或胸腹脏器破裂者病情更为复杂。
颅脑损伤后需保持头高30度体位避免颅内压增高,监测24小时液体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可进行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修复,饮食宜选择高蛋白、低脂流质,逐步增加核桃、深海鱼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肢体功能障碍者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平衡训练与关节活动度练习,避免过早负重行走。心理疏导需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建立规律睡眠周期有助于认知功能恢复。
闭合性颅脑损伤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和生命体征监测,主要检查项目包括头颅CT、核磁共振、脑电图、神经系统查体和颅内压监测。
1、头颅CT:
头颅CT是诊断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首选检查,能够快速识别颅内出血、脑挫裂伤和颅骨骨折等急性病变。CT扫描具有高分辨率,对急性期出血敏感,检查时间短,适合急诊使用。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复查CT以评估病情变化。
2、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对脑组织损伤的显示更为精细,尤其适用于CT检查阴性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核磁共振能够清晰显示脑干、小脑等后颅窝结构,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和脑白质损伤的检出率高于CT。但检查时间较长,不适用于躁动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
3、脑电图:
脑电图主要用于评估脑电活动,对闭合性颅脑损伤后癫痫发作的监测有重要价值。异常脑电图表现包括慢波增多、癫痫样放电等,可反映脑功能损伤程度。动态脑电图监测对亚临床癫痫的检出更有优势。
4、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肌力和病理反射等评估,是判断脑损伤程度的基础检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量化意识障碍的标准化工具,动态监测评分变化可提示病情进展。查体发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往往提示特定脑区损伤。
5、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适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通过植入传感器持续监测颅内压力变化。颅内压升高是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及时干预可改善预后。监测数据可指导脱水治疗和手术决策,但属于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检查期间需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加重损伤。恢复期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用脑过度,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如鱼类、蛋类和新鲜蔬果。适当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如记忆练习和注意力训练,有助于脑功能恢复。定期复查神经系统功能,发现头痛加重、呕吐或意识改变需及时就医。康复阶段可配合中医针灸、推拿等辅助治疗,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