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孩子是否属于晚长需结合骨龄评估、生长速度监测、家族遗传史分析及内分泌检查等综合因素。
1. 骨龄评估通过左手腕部X光片评估骨骼成熟度,骨龄落后实际年龄1-2年可能提示晚长,但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理因素。
2. 生长速度家长需定期测量身高并绘制生长曲线,青春期前每年增长4-5厘米、青春期每年增长6-8厘米属于正常晚长变异范围。
3. 家族遗传父母或近亲有青春期发育延迟史(如父亲15岁后变声、母亲14岁后初潮)时,孩子晚长概率显著增加。
4. 内分泌检查检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及性激素,排除生长激素缺乏症等疾病导致的病理性生长延迟。
建议家长每3个月记录孩子身高体重变化,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1小时跳跃运动,若14岁仍未出现第二性征需及时就诊儿童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