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胰管阻塞、酒精刺激、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异常及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1、胰管阻塞:
胰管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胰管狭窄可导致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增高引发腺泡细胞损伤。长期胰管阻塞会激活胰酶原,造成胰腺组织自我消化,进而发展为纤维化。治疗需解除梗阻因素,严重者需行胰管支架置入术。
2、酒精刺激:
长期过量饮酒可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细胞,促使胰蛋白酶原过早激活。酒精代谢产物乙醛能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胰腺星状细胞活化并分泌大量胶原纤维。戒酒是基础治疗,需配合胰酶替代治疗改善消化功能。
3、遗传因素:
PRSS1、SPINK1等基因突变会导致胰蛋白酶抑制机制失效,引发持续性胰腺炎症。这类患者常在青少年期发病,表现为反复急性胰腺炎发作。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为主。
4、自身免疫异常:
IgG4相关性疾病等自身免疫反应可攻击胰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导致导管破坏和纤维化。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受累,血清IgG4水平显著升高。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手段,需长期随访监测复发。
5、代谢紊乱:
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可改变胰液成分,促进蛋白栓子形成阻塞小胰管。三酰甘油水平超过11.3mmol/L时易诱发胰腺微循环障碍。控制原发代谢疾病是关键,需严格进行血脂管理和钙磷调节。
慢性胰腺炎患者日常需严格禁酒并采用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30克以下,优先选择清蒸、炖煮等烹饪方式。建议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胰腺负担。可适量补充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和叶酸。疼痛发作期应暂时禁食,通过肠外营养支持。定期进行胰腺功能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监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改善代谢,但需避免腹部受压动作。
糖皮质激素升高血糖的机制主要涉及抑制外周组织葡萄糖利用、促进肝糖原分解、增加糖异生、拮抗胰岛素作用以及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
1、抑制葡萄糖利用:
糖皮质激素可降低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通过下调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减少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利用率下降。
2、促进肝糖原分解:
糖皮质激素能激活肝脏糖原磷酸化酶,加速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同时抑制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减少葡萄糖转化为糖原的储存过程。
3、增强糖异生作用:
糖皮质激素可上调肝脏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等关键酶的活性,促进氨基酸、乳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显著增加肝脏葡萄糖输出量。
4、拮抗胰岛素功能:
糖皮质激素通过干扰胰岛素受体底物信号通路,降低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减弱胰岛素对肝脏葡萄糖输出的抑制作用,形成胰岛素抵抗状态。
5、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
糖皮质激素能直接作用于胰腺α细胞,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同时增强肝脏对胰高血糖素的敏感性,共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过程。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配合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高血糖引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使用激素期间需加强血糖监测频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