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可能由感染、免疫异常、物理化学刺激、放射性损伤、遗传等因素引起。直肠炎主要表现为肛门坠胀、排便疼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干预。
1、感染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病原体感染可直接损伤直肠黏膜。沙门菌、志贺菌等产生的毒素会引发黏膜充血水肿。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诺氟沙星胶囊、甲硝唑片等抗生素,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急性期需暂时禁食生冷刺激食物。
2、免疫异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直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组织,导致持续炎症和溃疡形成。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抑制免疫反应,严重时需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这类患者需长期低渣饮食。
3、物理化学刺激长期便秘时坚硬粪块摩擦直肠壁,或频繁使用刺激性灌肠剂均可造成机械损伤。酒精、辛辣食物会加重黏膜充血。治疗需停用刺激物,使用康复新液促进创面愈合,配合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
4、放射性损伤盆腔肿瘤放疗时电离辐射会破坏直肠上皮细胞更新,引发放射性直肠炎。表现为便血、里急后重,可能持续数月。可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修复,严重出血需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
5、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NOD2基因突变等遗传易感性,更易发生慢性直肠炎症。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症状反复发作。除常规治疗外,需定期肠镜监测,家族成员建议进行基因筛查。
直肠炎患者日常应选择低纤维、低脂的清淡饮食,避免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保持规律作息。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排便后可用温水坐浴缓解疼痛。若出现持续发热、大量便血或体重下降,应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