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喂养史综合评估。母乳性黄疸主要有黄疸出现时间晚、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暂停母乳喂养后胆红素下降明显等特点。
1、黄疸时间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5-7天出现,晚于生理性黄疸的2-3天。黄疸程度在出生后2-3周达到高峰,可持续3-12周。这种延迟性表现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有关,该酶可分解结合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
2、胆红素类型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但以间接胆红素为主,直接胆红素比例通常低于15%。这种表现区别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等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胆红素水平多在12-20mg/dL之间,极少超过25mg/dL。
3、喂养试验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胆红素水平可下降30-50%,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重新哺乳后胆红素可能再次轻度上升,但不会超过原有水平。该试验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期间可用配方奶替代喂养。
4、生长发育患儿一般状况良好,体重增长正常,无发热、呕吐、嗜睡等异常表现。粪便颜色为黄色或浅黄色,尿色不深。这些表现可与感染性黄疸、胆道闭锁等病理性黄疸相鉴别。
5、排除诊断需排除ABO溶血病、G6PD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其他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疾病。可通过血型抗体筛查、G6PD酶活性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母乳性黄疸患儿应保证充足喂养,每日哺乳8-12次,促进胆红素排泄。可适当增加日光照射,但需避免阳光直射。若胆红素水平超过20mg/dL或上升速度过快,需及时就医评估光疗指征。母亲无须停止母乳喂养,多数情况下黄疸会自行消退,不影响婴儿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