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发热可能由创伤性炎症反应、血肿吸收、感染或脂肪栓塞综合征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寒战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1. 炎症反应:骨折后组织损伤会触发炎症介质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冰敷患处缓解症状,若持续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塞来昔布胶囊。
2. 血肿吸收:骨折断端周围血肿分解时产生的致热原可引起吸收热。建议保持患肢抬高促进回流,发热超过38.5℃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阿司匹林肠溶片。
3. 继发感染:开放性骨折或手术伤口可能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需立即清创并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克林霉素磷酸酯或万古霉素,同时监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水平。
4. 脂肪栓塞:长骨骨折后骨髓脂肪滴入血循环可能导致肺栓塞,表现为高热伴呼吸窘迫。需紧急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配合低分子肝素钙或华法林钠抗凝。
骨折后72小时内低热属正常现象,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意识改变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可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